查看原文
其他

汽车市场逐步全面开放,中国车企5年后都要死翘翘了吗?

陈悦 凯度 2019-04-05


凯度TNS汽车研究 高级研究总监 陈悦

通过5年过渡期,中国的汽车市场将全面开放。到2022年时,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是否已经足够强大呢?


周一(4月17日),中国宣布汽车行业将在5年内按类型分批开放,过渡期后将全部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具体为,2018年将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总结起来一句话: “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曾经外资车企必须与中国汽车企业成立合资企业才能在中国建厂,并且不能持有超过50%的股份,同一类整车产品在中国也不能建立两家以上的合资企业(如大众在与一汽和上汽合资了之后就不能再成立第三家乘用车合资企业了)。



周二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是股市收盘后召开的。昨天(周三)的汽车整车企业的股票大多都跌得深浅不一。那么5年后的全面开放真的那么可怕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它对中国的汽车品牌影响不会太大,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


首先,中国优秀的本土汽车品牌已经具备了和外国汽车品牌正面抗衡的实力。过去的五年是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五年。我们可以看到像吉利、长城都经历了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已经具备了和外资品牌正面竞争的能力。像韩系、法系,他们的市场份额在慢慢下降。长城和吉利在低端汽车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分别推出了中高端品牌。长城推出了面向中高端市场的“WEY”品牌。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推出了全新智能分享汽车品牌领克(LYCO),开始向中高端发展了。


第二,同时,我们需要看一下外资品牌在中国成功的原因。也就是说哪些外国品牌在中国会成功,哪些不那么成功,这和它们在全球的实力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举个例子来说,丰田全球很强,但是在中国就不如大众。除去政治关系上的波折之外,也是由于大众很早地进入了中国,他在中国找到了很好的合作伙伴—上汽和一汽。此外像日产、通用,他们在中国也找到了很好的本土合作伙伴,所以他们在中国这么巨大的市场上发展很快。也就是说,在这个市场上竞争,并不只是技术和制造而已。在中国的合作方,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渠道和营销上


第三,像上汽这样已经与外资品牌有合作的国有车企,他们的自主汽车品牌发展也非常快。像一汽、上汽、长安、北汽、东风,他们在和外资合作的同时,也在发展自有品牌,而且也发展得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自有品牌汽车的销量在最近几年都是排名靠前。他们在制造和品牌方面都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第四,我们需要看一下时间点的设计。现在的计划是五年,也就是说五年之后,这个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子?首先确定的一点是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汽车品牌的力量和质量会不断地上升。另外,五年以后新能源汽车会更加普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原来的燃油汽车市场不一样。中国政府也希望随着新能源汽车日益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中国汽车品牌能实现弯道超车。事实上,在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中国汽车行业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优势,例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汽车电池方面的领先。


回顾过去的5到10年,就是中国的汽车品牌们成长的过程。中国的汽车企业在产品质量到品牌到渠道,在各个方面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超过了外资汽车品牌。这客观上导致了外资品牌遇到了增长的瓶颈,甚至连法系品牌的销量都已经开始慢慢下滑。


总体变化上来说,过去的趋势还会延续,但最重要的新的变化将出现在新能源汽车、联网汽车、人工智能等方向上。这些方面,中国的汽车品牌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此外,中国在互联网方面很领先的企业,如BAT,也开始涉足这些行业。我们本土的汽车企业与BAT的公司合作有先天的优势。因此,中国汽车品牌是有弯道超车的基础的。


总而言之,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早期,我们必须合资、必须持股一半一半的政策,让外资品牌在进入中国与中国的汽车企业“牵手”的时候,外资品牌像是“下嫁”,而中国品牌则是“高攀”的感觉。经过这么多年市场的发展,现在可以说外资品牌和中国企业已经是“门当户对”了。在中国消费者眼中,中国汽车品牌和外国汽车品牌已经是互有利弊、互有优势了。在这样更加平等的“婚姻”里,未来的市场上,中国伙伴既可能和现有的外资汽车品牌继续当“模范夫妻”,也有可能“离婚”,形成各自新的家庭。整体而言,中国汽车行业逐步的完全开放,不会对中国的汽车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对中国的品牌的影响不会特别大,这是将会是一个自然而相对和缓的过程


编辑提示:

* 专用车包括从事专门作业的加装相应作业装备的车辆,如垃圾车、清扫车、运钞车、消防车、加油车、救护车等;


* 欲联系作者,或了解有关汽车研究和营销的更多信息、数据和分析,请联系我们:+86-21-22870046


* 我们凯度洞察官网的每篇文章都可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如有需要欢迎随时发送电子邮件到cneditor@kantar.com获取我们的邮件推送服务。


往期文章:

变身十万+制造机的GQ实验室做对了什么? 4月16日

正确地使用明星,使用正确的明星 4月12日

消费升级的航班就要起飞,你的品牌找到登机口了吗? 4月9日

快销品增速已创下新高,为什么你的品牌还趴着不动? 4月3日

【重磅】BrandZ 2018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发布(完整榜单) 3月26日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分享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